新動向!近50個三線城市擬上馬城市軌道交通
據第一財經6日報道,目前我國共有43座城市獲準修造地鐵,規劃總里程約8600公里。這其中,絕大多數一二線城市已獲準修造地鐵,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,地鐵建設逐漸向三線城市擴散。比如,2016年以來新加入地鐵建設大軍的4座城市:蕪湖、紹興、洛陽和包頭,均是三線城市。根據記者不完全統計,未來擬修造地鐵(含輕軌)的三線城市約有50個,這些城市中,山東、河南、廣東、安徽、河北等人口大省最多。
根據之前國務院辦公廳《關于加快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管理的通知》要求,建設地鐵必須符合四個條件:
1.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100億元以上;
2. 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億元以上;
3. 城市總人口超過700萬,城區人口在300萬人以上;
4. 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每小時3萬人以上;此外必須是網絡化,單線不能審批。
而未來,更多的三線城市將加入到軌道交通建設大軍中。規劃顯示約50城擬上馬城市軌道交通項目(擬新建造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名單見文末)
公布了《泉州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(2018—2023)環境影響報告書第一次公示》,兩條線路共72.46公里,且全部是地下敷設方式。
4月印發《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,地級市中山將在十三五期間建設一號線一期、二號線一期等,建設里程約 44 公里。意味著中山將成為廣東第五個結緣地鐵的城市。此外,廣東還將支持珠海、汕頭、江門、惠州、湛江等符合條件的城市有序發展適宜的城市軌道交通。
按年初公布《河北省軌道交通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,河北省加快推進邯鄲、秦皇島、唐山、保定、張家口等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編制工作,適時報批并啟動項目建設。
未來柳州、桂林城市軌道交通也將起步發展。尤其是柳州,2015年該市中心城區人口達到了163萬。按照規劃,十三五期間,廣西將力爭實施柳州城市軌道交通第一輪建設規劃。
今年1月,湖北宜昌軌道交通一期建設規劃完成省內預評估,在進一步修改完善后將上報國家審批。宜昌初步規劃向國家申報軌道交通一期建設規劃(2017-2023)為1號線一期、2號線一期、3號線一期共72公里。計劃2017年取得國家批復并達到開工建設其中一條條件。
根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,未來擬修造地鐵(含輕軌)的三線城市約有50個,這些城市中,山東、河南、廣東、安徽、河北等人口大省最多。
據去年公布《山東省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“十三五”發展規劃》,除了已經獲準修造地鐵的青島、濟南兩城之外,“十三五”期間淄博將啟動軌道建設,開工建設1號線、2號線;煙臺市建成覆蓋中心城區主要客流節點的城市軌道骨架線路,十三五末線網規模達到70公里以上。
濰坊市將建成市區1 號線一期和市區2 號線,“十三五”末線網規模達到45公里以上;濟寧市建成普線1號線、快線1號線、快線3號線;臨沂市啟動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建設工作,確保中遠期建成城市軌道網絡骨架。
除了已獲準修造的合肥和蕪湖外,未來該省還將啟動淮南、馬鞍山、蚌埠、安慶等市城市軌道交通主要線路建設。
今年6月發布的《河南城市發展報告(2017)》指出,目前河南的情況是,農村人口大多直接向鄭州等大城市流動,再加上三、四線城市人口也在向鄭州轉移,造成鄭州人口激增,三、四線城市人口流失。
在河南,除了鄭州和洛陽,河南還將鼓勵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發展軌道交通、BRT(快速公交)等大容量公交系統。即未來河南將有多座城市有望建造地鐵。
東南沿海的江浙地區由于經濟發達、城鎮化率較高,已獲準修造地鐵的城市較多,故未來擬新結緣地鐵的城市就比較少。比如江蘇目前已有6座城市獲準修建地鐵,未來只有揚州修建地鐵的可能性較大。
軌道交通建設將同城市實際需要匹配
隨著一二線大都市圈的發展,這些中心大城市的地鐵建設也隨之擴展到周圍鄰近的城市。比如河北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提出,“十三五”期間,河北將推進環首都縣(市)與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銜接項目,率先建設平谷線(經三河)。研究推進亦莊-廊坊、大興-固安、房山-涿州等環京縣市與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銜接項目。
與此同時,深圳地鐵也在計劃進一步延伸至惠州,西安地鐵規劃延伸至咸陽,廈門地鐵將延伸至漳州,武漢地鐵擬延伸至鄂州等。
不過,專家也提醒,在一二線大城市之后,未來普通的三線城市要造軌道交通還是應該更謹慎一些。因為現在很多三四線城市,由于其對周圍的輻射吸引力有限,人口非但沒有增加,反而在向一二線城市移動,因此不可對未來的城市人口增長過于樂觀。
另一方面,隨著拆遷等各種成本的上升,軌道交通的造價也不斷升高。按照三期規劃中的數據計算,廣州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每公里造價達到了8.5億元,長沙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每公里造價也達到了6.9億元。因此,對三四線城市來說,是否上馬城市軌道交通,以及選擇上馬什么樣的快速交通方式,仍需因地制宜,慎重選擇。
以上:廣東6市;廣西2市;福建2市;浙江2市;江蘇1市;山東5市;河北6市;黑龍江1市;山西1市;河南4市;安徽4市;江西3市;湖北4市;湖南3市;四川3市;青海1市;陜西2市。